如今,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感到极度不安和紧张,常会用“如芒在背”这个成语。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背上如同长满刺的植物,时刻扎得人难受难忍的感觉。而这一表达最早正是用来形容汉宣帝刘询的内心状态。那么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,究竟是谁让这位皇帝如此忐忑不安?他又是如何摆脱这一困境的呢?
汉宣帝心中如芒在背的,正是当时掌控朝政、权倾一时的权臣霍光。宣帝能够顺利登基,几乎完全依赖霍光的操纵和支持。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,幼时便被哥哥引荐入宫,踏上仕途。由于霍去病与卫子夫等人势力雄厚,霍光的仕途因此顺风顺水,晋升迅速。
霍光不同于他的哥哥霍去病那般骄傲张扬,即便身居高位,他始终谨慎自守,言行谨慎,从未做出逾越礼法的事,这份谨慎帮助他在戾太子案中得以幸免,随后被汉武帝任命为汉昭帝的首辅大臣。
展开剩余88%在武帝统治时期,霍光并未大放异彩,因而许多大臣对其才干估计不足。当上官桀等人因政见不合与霍光产生冲突时,甚至萌生兴兵反叛之念,企图夺取霍光的权力,推翻汉昭帝。但霍光早已凭借谨慎和智慧赢得汉昭帝刘弗陵的信赖,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最终败露,反而自招杀身之祸。
这场平叛中,霍光还将另一位辅政大臣桑弘羊定为叛贼,夺去其权力,至此,他成为朝堂上最具权势的核心人物。随后,汉昭帝早逝,因无子嗣,霍光在众多皇室后代中选定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。朝中官员原本希望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登基,但因其年事已高且被武帝批评品德不佳,霍光以此为由搁置了这一建议。
霍光之所以选择刘贺,部分原因是他认为这位年轻藩王更易控制。然而,刘贺即位后不久,便大肆提拔自己属地时的亲信官员,严重挑战了霍光的权威。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,霍光以刘贺行为放荡、多行淫乱为由,向上官太后请求废除刘贺皇帝身份,将其贬为海昏侯,相关官员多被处死。
霍光采取废帝措施后,朝中无人敢反抗其决定,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他手。随后,他挑选了新的皇位继承者,最终从流落民间的刘据孙子刘病已中决定,立他为帝,即汉宣帝。刘病已自幼生长于民间,缺少自己的势力基础,因此无法与霍光抗衡,反倒对霍光表现出恭敬与敬畏。
然而,刘病已对刘贺被废一事心存忌惮,他明白一旦得罪霍光,自己很可能遭遇同样命运。每当与霍光一同拜谒高庙时,他总如履薄冰,感受到霍光如同背上刺芒般令人难以释怀的压力,这正是“如芒在背”一词的真实起源。
相比刘贺,刘病已的即位更得民心,且年近二十,比汉昭帝更加成熟,本应具备挑战霍光的资本,但他始终不敢违抗霍光意愿,甚至连立后这种重大事项也只能在暗中表达想法。这无疑与霍光高超的政治手腕密切相关。
霍光掌权后非常注重舆论的营造,使自己在朝野内外拥有良好声望。比如在废黜刘贺时,他并未亲自出面,而是请出上官太后执掌大权,从而避免了自己直接卷入风波。
刘贺被废后,霍光还特意假意哀悼,前往其府邸痛哭流涕,声称此举为保江山社稷,自己对无法继续辅佐刘贺深感遗憾。这场戏码为霍光赢得了朝野的同情和支持。
另一例子是霍光对谶言的巧妙运用。汉昭帝初登基时,民间传闻泰山出现异象,枯木复生,虫蚁啃咬出“公孙病已立”的字样,暗含支持刘病已即位的信息。起初,霍光严厉镇压传播谶言者,稳定局势。
但刘贺被废后,霍光反而借助这些传闻,营造天命所归的氛围,为刘病已登基扫清舆论障碍。可见,霍光擅长利用舆论,巧妙为自己铺路。
除了善于掌控舆论,霍光还对西汉政治体制进行重要改革。秦朝以来,丞相一直是朝堂中权力最大者。霍光身为尚书令,特意规定所有政令和信件必须先由他审核,再由丞相领衔官员讨论。
此举极大架空了丞相权力,而当时的丞相大多软弱无力,像田千秋就公开表示对霍光言听计从。霍光借此将朝政权力牢牢掌握在手。
他所任命的丞相,多为老迈无能之人,比如八十多岁的蔡义,行动需人搀扶,完全无法与霍光抗衡。同时,霍光还大量提拔亲族和心腹安插要职,巩固自身势力,使汉宣帝根本无力对抗,只能默默忍受。
为稳固权势,霍光将女儿霍成君许配给汉宣帝,试图让她成为皇后。但汉宣帝早有妻室许平君,情感深厚,坚持立其为皇后。最终霍光尊重皇帝意愿,未强行立其女为后。
然而,霍光妻子霍显不满此局,暗中收买宫中医官淳于衍,毒杀许平君。皇后意外去世后,汉宣帝高度重视此案,连夜审问淳于衍。淳于衍供出真相,审讯记录仍需霍光审核。霍光得知真相震惊,但最终选择包庇妻子,许平君之死被定为意外,霍成君遂成为第二任皇后,进一步提升霍氏权势。
霍光去世前,其家族势力已远超汉昭帝时期,朝臣皆推崇其政绩。汉宣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,将其陪葬茂陵,赞誉堪比萧何。霍光子霍禹却觉得规格仍显不足,扩建陵墓规模,彰显霍氏家族的骄横。
霍光死后,汉宣帝仍对霍氏子孙礼遇有加,但霍氏明显感受到权势逐渐被削弱。为了保住地位,霍氏谋划叛乱,终因内部告密败露,家族被诛灭,霍成君被废后自尽,家族走向覆灭。
尽管如此,汉宣帝未否定霍光的贡献,既未撤销其封号和谥号,后来麒麟阁功臣图中仍将霍光列为首位。只是因其子孙犯罪,描述改为“大司马、大将军、博陆侯,姓霍氏”。
后世西汉皇帝还专门派守墓兵和选亲属继承爵位,供奉霍光,足见其对汉朝的重大贡献。霍光一生在汉武帝驾崩后牢牢掌控朝政,调整了穷兵黩武的政策,辅佐昭帝、宣帝,促成“昭宣之治”,堪称名臣典范。
然而,霍光对权力的过度依赖,也使他成为权臣的代表人物。虽未如王莽图谋篡位,但废立皇帝、纵容妻子毒害皇后等行为,让他遭汉宣帝戒备,也为霍氏的衰亡埋下隐患。
有人认为霍氏灭亡与霍光关系不大,但若他能及早将权力归还给汉宣帝,而非令皇帝如芒在背,恐怕家族悲剧可免。归根结底,霍光对权势的痴迷,是他与殷商名臣伊尹之间最大的区别。
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《汉书》(班固著,中华书局1975年版)、《资治通鉴》(司马光著,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)、《秦汉简史》(林剑鸣等著,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)、《秦汉史》(钱穆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)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泓阈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